momo 2005年上線,2014年掛牌上市後積極投資物流與配送效率,其營收約在2017年和PChome死亡交叉,打敗稱霸十年的PChome。2006年露天拍賣以0手續費進攻yahoo獨霸的C2C市場,但2015年又被瘋狂補貼的蝦皮拍賣取代。
相較於實體通路一稱霸可以撐個四五十年以上的風光,為何台灣電商霸主會如此短命?除了台灣市場太小、相對容易操作外,我認為主因在電商樣貌的可塑性仍很大,加上社會環境與數位科技的倍數變化,現行B2C/C2C的電商樣貌,都可能不再是2025年的標竿。
因此,後進者要創造下一個新電商的十年,是可以被期待的。但,便利商店為什麼會是可被期待的下一位霸主呢?台灣超商過去不是沒有發展電商,不過受限於加盟的商業模式與EC/C2C店取的成功、來客數的慣性KPI等,多認為導客入店可以滿足大多內外部顧客的期待,在能掌握相對大的營收與議題下,而延緩對數位銷售通路的佈局。然而,新冠疫情為實體通路開了反向的大門,迫使這些通路業者「快點走出去」,過去的基礎建設雖然是過去的阻力,但也能成為未來的助力。怎麼說呢?
- 商流/金流/物流更大規模的數據整合:如果說過去誰最能掌握電商各業者的成長動態,大概就是各超商通路了。超商店取幾乎是各大小電商的標配,透過EC/C2C的出貨,幾乎能推論各業者的營收起伏。也因此,我非常期待超商自營的C2C平台。當各賣家的自營電商想快速找到金物流整合的最低成本平台,超商自營的C2C平台就是非常好的選擇。超商透過C2C平台除收取佣金外,更寶貴的是能觀測業者(商品)的銷售動態,不論是發展超商OMO預購、商品聯名、上架到超商自營的B2C平台或門市貨架等,都能會雙方帶來更大的經營效益與商模、利潤空間,預先打造消費者期待的爆款。
- 一店一電商的新加盟模式:過去的加盟機制在於加盟主與總部的利潤分配,利潤分配的合理度也在於加盟總部品牌、商流等的強勢度。這有兩個關鍵:一是如何把電商經營的分潤回饋加盟主、二是如何利用品牌與加盟主日積月累的熟客社群優勢發展線上銷售。而在數位科技成熟下,這其實可以整合成一個議題,結合線下熟客社群與品牌力,讓加盟主再次成為你的線上加盟者。不要再執著於把線上的業績灌回實體門市了,就讓它成為加盟主的新事業,卻能沿用既有的資源與品牌,快速取得顧客的信賴,也為加盟主再創新獲利曲線。
- 電商快速到貨的重新思考:衛星倉是電商近年熱門的議題,被賦予能更快速到貨的使命。但那是因為電商沒有實體門市,實體門市本來就是具有銷售功能的倉儲。唯一的限制是實體門市的空間就是金錢,因而限制了品類的廣度。問題是,蝦皮爆量你都能忍個兩三周,那有多少種商品具有真正必須快速到貨的需求?超商短鍊的外送服務與替代性商品是否就能滿足?如何滿足?電商要投資與佈建多少衛星倉與物流體系,才足以與超商搶快?勞基法與勞動意識的提高,快速到貨的成本是否也會提高?......等,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就能清楚因應電商的短中長期物流策略如何擬訂。例如:當定期需要採購的衛生紙、尿布等結合會員訂閱制與自營外送配送、生鮮商品可店內隨時分次取、規劃大小店的展店策略與人/物流共享機制,為熟客會員創造數位服務的價值,而別為了像電商而電商。
但實體通路若要做好電商,絕對要利用既有優勢創造新機會,才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電商霸主。而不論是商流、金流、物流與會員、加盟社群的基礎建設,就屬便利商店最為完備。
———————————————
註:因為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認為便利商店會是台灣未來最大的電商,所以稍微把想法試著邏輯化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