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最近未來商店的案例,越發覺得科技觀點「太合乎系統邏輯、每家都大同小異」,只有新的技術應用,沒有新的觀點,失去想像、而且無趣。說穿了,只是資通業者賣軟硬體,而非洞察新消費體驗與新創商模!
台大社會學教授曾嬿芬說:「便利商店是時間的革命,賦予時間同質性。」當工作與生活已隨個人喜好所定義時,就能讓整個城市不分晝夜的創造價值、突破日落而息的常規。不只時間,還有空間!便利商店早已穿越虛實,結合實體店面與資訊科技的電子商務、數位服務早就是零售業中成長最快的部門,也是日本便利商店在泡沫經濟後發展迅速的主因。
於是,建築師阮慶岳和社會學家曾嬿芬在2007年曾帶著實踐建築系學生,與詩人、建築師共同透過7–11為城市把脈,試圖將每間門市當作穴道,由單點出發活絡城市經脈,調整城市新體質。可能是用冰塊緩慢地融化顛覆便利商店快速的時間感;也可能用聲音錯置公園與便利商店的情境,體驗那走進公園響起叮咚的一刻;還有不到兩天就被警察拆除的健身中心、桑拿等…
透過在地的觀察與訪談,反應出便利商店單一化龐大系統的另一面,顯得多元且在地化,每個場域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全球又在地,不就是當今趨勢之一。藝術觀點是這麼的不商業化,卻抓住了多元的地域情境。而這些情境若能結合數位技術的應用,創造並複製同型商圈的顧客體驗甚至數位演化,每間店有了自己鮮明的個性,是多麼有趣!
技術只是工具,未來由想像所創造!多點藝術與人文、用想像創造未來,而不是被現有的科技與技術規範未來。未來商店才會近未來!
這本書已經絕版了,有興趣可參考阮慶岳策展摘要 https://goo.gl/2WQVfx
這本書已經絕版了,有興趣可參考阮慶岳策展摘要 https://goo.gl/2WQVfx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