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2由「公正取引委員会」發佈的便利商店加盟現況調查,台灣媒體多以日本政府認為24小時營業並不合法為報導內容。但其實要注意的是:此份報告的調查單位是「公正取引委員会」,也就是類似台灣公平會,業務之一即是調查與判定某公司是否有產業壟斷與濫用優勢地位的現象。
這一次調查是近年最大規模的調查,包含7-11、全家、Lawson、MINISTOP、Poplar、Daily Yamazaki、Seicomart、COMMUNITY store共八大家業者,有效問卷1.2萬家門市(是往年的10倍)。以整體市場來看,全日本便利商店營業額一年上看11兆日圓。過去十年,日本門市數增加1.3倍,已達5.5萬家店;但單店商圈服務人口密度卻減少663人、平均來客數減少18人。雖然因為職業婦女的生活型態帶起中食風潮與PB商品的開發,平均客單價增加62日圓;加盟主聘請員工的平均時薪也同時增加107日圓。
內外部環境的改變造成成本增加、收入減少,使得本次調查發現加盟主高達44.7%不滿門市經營現況,44.4%對總公司的滿意度低。最大主因(41.1%)是認為總公司在加盟前的預估業績低於加盟後的實際狀況,且沒有清楚揭露營運成本,包含:高估來客數(63.3%)、人事費(47.0%)與商品報廢額(43.8%)被低估。2019年相較於2010年,破產、停業的加盟店增加3.5倍,主因便是業績不佳、無法再負荷營運成本。
雖然不滿,但這些問題在加盟後因為總部的優勢地位,加盟主會擔心總部威脅解約、在附近再設門市影響營收而趨於劣勢。這樣不對等的關係,造成明知過勞仍要撐著24小時營業、吞下超額訂貨量與吸收報廢等惡性循環。因此,非24小時營業只是其中的引爆點之一。原因是就算這些便利商店總部對媒體宣稱可同意門市自主,但因為總部有濫用優勢的現象,近5成的加盟主恐懼違反總部意識後的下場,所以膽子大不起來,「公正取引委員会」是助推一把而已!
講到這,你可能覺得果然又是血汗超商!但這些超商總部可能也是你在追求「生活過度便利」、「商品光鮮亮麗」下的產物,資源與成本因為要滿足「過度」兩個字而提高。我必須承認我過去也享受著這樣的好處,但當社會環境與勞動意識的變遷,過去的生活習慣符合未來性嗎?你享受的便利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勞心勞力上?再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總部的經營者,是否也會因為競爭者都這麼做了,你當然要有?還是能清楚地和消費者闡述經營理念與社會責任,發揮領導業界的影響力,選擇符合社會長期利益的方向先踽踽獨行?
血汗超商其實是眾多利害關係人的產物!日本「公正取引委員会」這次出手要求各便利商店業者於年底提出改善方案,我認為不是終止24小時的營運模式,而是加速讓各便利商店業者思考與各利害關係人永續經營的方式與建立真正互利互惠的關係,並透過新的解決方案或社會影響力找出新的營運模式與方法。事實上,不論是7-11減少糧食報廢的推廣、全家Telexistence的機器人店員、Lawson自助結帳的實驗,日本各業者都已經展開對策與研究,後續也會將日本各便利商店的作法放在未來Bar // weLABar 。
而身為利害關係人之一的消費者其實也身在其中,甚至是重要的推動者。你選擇購買怎樣的商品、進入怎樣的商店,確實也選擇了你未來是否還有那道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