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我認為零售業比較重要的新聞都與短鏈物流相關。
相較全球市場,算是早期投入的中國生鮮電商在2022年是哀鴻遍野,主因仍是生鮮電商毛利低、損耗率與物流成本高的特性,要能撐起這市場本來就不容易,知名的盒馬鮮生也不例外,疫情三年或許也驗證了商業模式的體質是否健康。好處是,世界終於跳脫了中國式的暴發戶般砸錢電商經營模式,回歸零售業經營本質,零售惡戰可以稍稍喘口氣。如盒馬鮮生就改變以往瘋狂展店的模式,專注在供應鏈管理與自有品牌開發,透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毛利與店面的營運效率,在今年初算是破繭而出,宣布獲利。
但盒馬鮮生在全球疫情舒緩,消費者回歸正常生活模式後能繼續獲利嗎?或許應該回頭問,能撐起一家店倉合一的生鮮電商所需的每日訂單、商品毛利、供應鏈與倉儲規模及最重要的人力營運成本等是多少?中國市場的勞力密集度與消費人口高,其消費頻次應該都是各國零售業者所渴望的目標,但連以一二線城市展店為主的盒馬鮮生都需如此辛苦,生鮮電商的營運模式能成為經營主力或終究僅能成為一種實體店的加值服務,這考驗企業領導人是否正視企業永續經營的智慧,也影響後續資源的投入。消費者永遠需要更快的馬,但企業領導人需要洞見的是背後的事實、找出可永續經營的模式。
而我認為,企業是否永續經營的關鍵在盈利不在營收,這或許也是台灣momo短鏈物流轉向的原因。
富邦媒(momo)在2022年營收破千億,搭上超商7-11、超市全聯、量販costco,台灣綜合零售業四大破千億巨頭已成型。momo除了南區物流將完工、中區物流將開展,另外推動的是電動車的短鏈物流。富邦媒去年底開始低調不談生鮮電商,可能是更加聚焦與了解本業的核心競爭力,順勢不逆勢的投資在對的方向,才有可能加速營收與盈利的雙成長。而電動車的自營車隊與ESG議題結合,其實也帶出短鏈物流、外送共享平台在政府推動淨零排放下的各種碳排放增加等問題,成了電商經營的新門檻。零售業在面臨短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現況下,另一個重成本將是 #綠色投資,如何在社會、環境與商業競爭力下取得決策的動態平衡,是機會還是風險?都攸關短鏈物流帶動的外送服務模式之重新布局與發展。
最後是網家(PChome)投資的Pickup皮卡物流,也不能不談到Pickup背後的另一個投資者香港怡和集團。肯德基在今年初宣布成立外送共享中心,可以使服務區域內的門市共享外送服務。不難想像企業成立外送平台的想法,如同統一超投資foodomo,最終目的仍是回到降低物流成本與提高營運效率、服務品質,就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盒馬鮮生能轉為獲利的主因一般。Pickup金主香港怡和集團在台灣投資的餐飲業不只 #肯德基,還包含外送界的始祖 #必勝客,其綜效能如何發揮,拭目以待。
2023年終於跳脫三年的疫情陰霾,但這三年如同蝴蝶效應般由小小病毒帶來的大大經濟動盪,也讓虛實零售業者、環境與經濟政策被徹底洗禮。台灣疫情期間失去紅利、獲得紅利的各種產業與服務,我認為在2023年才將真正以零售經營本質被重新檢視。是真的成功?或是真的失敗?2023年底才能見真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