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5.0》的核心思維:重新找出社會與科技的共生關係——以日本 Green Lawson 和全家為例

《行銷5.0:科技與人性完美融合時代的全方位戰略,運用MarTech,設計顧客旅程,開啟數位消費新商機》在 2021 年出版,正是 COVID-19 讓數位轉型升溫的時期,但對曾身為數位轉型支持者的我來說,卻越來越覺得不對勁。我在想——如果轉型是為了企業永續,就不該只侷限於數位之下,而是以「永續」為目標找出最適宜的方法,這本《行銷5.0》正好滿足了我當時的需求。

《行銷5.0》不是空降,從 1.0 的產品導向、2.0 的顧客中心、3.0 的以人為本、4.0 的數位轉型到 5.0 的科技造福人類,是行銷思維的演化,也極大化了行銷於傳統定義上的價值,成為企業落實品牌永續的起點。5.0 的概念來自於日本「Society 5.0」,不同於美、中兩大國強調科技戰略,「Society 5.0」是以人為中心,應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正如同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 3.0 的以人為本與 4.0 的數位轉型中,重新找出社會與科技的共生關係,成為行銷 5.0 的核心思維。

日本 Green Lawson 很適合作為「行銷5.0」的零售業範例。全球缺工問題嚴重,多數人想著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但 Lawson 想的是「如何釋放更多人力」。因此,Lawson 與機器人專家石黑浩合作,發展可遠端控制的分身機器人,讓身心障礙、在家育兒等難以自在移動或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們,能夠透過遠端操控分身機器人,化身提供店內顧客服務的虛擬店員。

這些工作者的參與,使機器設備因人機協作而不再冰冷,也代表未來工作者能夠跨越時差、場域,以科技輔助讓勞動力不再被空間與時間限制,打破工作者過去的束縛,帶來更多自由,也滿足企業與顧客 24 小時三方共好的服務需求。

Lawson 的做法其實也呼應書中數位能力整備的產業現況。作者將各產業的數位能力以「企業數位能力整備」為縱軸、「顧客數位能力整備」為橫軸,如下圖(由左至右)順時鐘依序區分為四大象限:前推象限、全面象限、後動象限與原點象限。

零售產業是落在前推象限,代表企業本身已對數位大幅投資,但尚難遷移受慣性牽制的顧客數位化,而使整體數位化發展受限。Lawson 透過企業投資分身機器人店員來滿足前台顧客的服務體驗,減少顧客面對機器的挫敗感,才更有機會引導顧客往數位化遷徙。

而《行銷5.0》中提出,實體零售將顧客遷移到數位通路的例子,則是指發展電商。但我並不是百分百認同這作法,原因是不論 O2O 或是 OMO,都是將虛實區分成兩個平台,而不是一個能讓顧客有沉浸式體驗的「O」,中間有太多的服務斷點,會讓顧客無所適從。反而是日本全家在MarTech上的案例,我認為更能在順應顧客旅程下無縫接軌成為一個大「O」——不打擾,才是最好的 MarTech!

伊藤忠商社近年主導日本全家超商的數位發展。在與生活消費密不可分的龐大伊藤忠商社體系下,全家超商位於橫向整合紡織、金融、食品等七大部門的第八大部門。原因是超商場域可透過數位看板、感應器、聯播網與 famipay 等行動裝置,紀錄每月 4.5 億人次的顧客旅程,傳統場域直接智慧化,轉身成為聚合數據的新廣告媒體與市調中心,發展數位商務與第二成長曲線。當然,這些智慧監控設備也能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如同行銷 5.0 科技造福人類的理念。

日本 Lawson 和全家的例子,在《行銷5.0》一書中都沒有。但透過書中每一個策略與戰略的說明,你可以更懂得去解讀你所處戰場中的同業在做什麼?而你又位在哪裡?我也必須提醒,《行銷5.0》的撰文風格很像教科書,讀起來並不有趣;但正因為它像教科書般會在每個章節做出結論與課題,反而有助你中斷閱讀、重新思考現狀,或許這樣的閱讀旅程,更能幫助你沉澱何謂「行銷5.0」,開啟數位消費新商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