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日本小七 50 大壽之際,7&i 集團歷經了激進股東、出售西武 SOGO 百貨與服裝事業等爭議事件。7&i 唯一不做退讓的,就是認定以食品開發為全球發展核心,緊抓獲利能力遲遲未見好轉的伊藤洋華堂超市的商品開發及採購實力,與日本小七共同發展「SIP store(SIPストア)」。「SIP store」取自於 7&i 旗下 7-11 超商的「S」+ 伊藤洋華堂超市的「I」+ 夥伴關係 Partnership 的「P」。
日本零售通路陷入跨界混戰與併購潮
超商的競爭對手不只同業,更擴大到藥妝、超市等戰線。雖然多數日媒報導,7&i 集團於今年二月底公開的「SIP store」是針對 Aeon 已破千家門市的小型超市「我的籃子(まいばすけっと)」的首都圈超市之戰而來。但若參照社長井阪隆一近年的說法,這樣的新店型主要是為了因應日本人口與消費型態的持續變化,比較像是一個面對未來生活趨勢的解決方案。
因此,讓超市在食品開發的核心競爭力與超商發揮綜效,使顧客可以在 7-11 買到各種生活必需品是必要的。這也可以說明伊藤洋華堂超市是以陸續關閉北海道、東北等門市,也提供 45 歲以上的員工提早申請退休等逐步精簡組織的方式來調整公司體質,而非直接放棄超市經營。
三步驟實現集團綜效的最佳化
「SIP」也不是新的概念!自 2022 年開始,「SEJ・IY・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SEJ・IY・Partnership)」的概念就已經在 7&i 集團成形。有計畫的執行「綜效三步驟」,從開發 7 Premium 等集團自有品牌為第一步,再走上集團各公司相互引薦產品、服務和個案研究,最後是發展集團共享的基礎設施(如:食品加工廠、中央廚房、短鍊物流配送等)。
「SIP store」將集團下的7-11、伊藤洋華堂超市、Loft、Akachan(赤ちゃん本舗)等商品與服務在同一家門市呈現給顧客,不是只是把集團旗下的各品牌塞滿一個門市空間銷售這麼簡單。而是代表整合 7&i 過去各式集團綜效實驗的階段性成果:打通集團在商品、服務等的基礎措施,共創效益的具體實現。我認為非常了不起!
介於超商與超市間的SIP store
一般來說,超商坪數約 40 坪、2,500 SKU;超市坪數約 300 坪、20,000 SKU。而「SIP store」門市坪數約 100~150 坪、5,000 SKU,介於超市與超商之間,也略大於約 40~100 坪的 Aeon 小型超市「我的籃子」。目的是為了滿足在疫情期間養成就近買的消費行為,加上日本人口老化、職業婦女增加,「SIP store」就是為了這些雙薪、老人、獨居而生。
用小於超市的面積,降低找點的難度來快速展店;再用多於超商兩倍的商品數,聚焦冷凍食品、生鮮的自有品牌(如:伊藤洋華堂具生產履歷的蔬菜「顔が見える野菜」、冷凍食品「EASE UP(イーズアップ)」、日本小七橫跨多種價格帶的 7Premium 系列等等)來創造差異化與價格競爭力。
生鮮物流廠是超市的命脈
Peace Deli 流山廚房於去年初啟用,負責為 7&i 集團生鮮共購,生產肉類、鮮魚和食品,供應給集團旗下約 200 家位於首都圈的伊藤洋華堂超市和 YORK 超市,是 7&i 集團發展食品策略共享的第一個基礎措施。搶攻首都圈的「SIP store」的生鮮魚肉當然也來自 Peace Deli 流山廚房。
當超商跨界到超市,生鮮魚肉是非常重要的品類結構。Peace Deli 流山廚房等於為「SIP store」降低了進入門檻,直接透過商品共購與物流共配,提高「SIP store」的商品品質、經營效率與獲利能力,更滿足顧客需求與便利性:在便利的超商購買到和超市一樣價格的生鮮魚肉。
不只滿足就近買_更要快商務
日本 7-11 單店日均業績約 70 萬日元,「SIP store」則設定日均業績要超過 130 萬日元。要能做到近兩倍的業績,除了增加冷凍食品、日用等商品結構外,更需要放大此店型的延伸效益。這就不能忽視 7-11 開發並持續推廣的「7NOW」外送平台。
日本 7-11 店內消費的男女占比各半,集中在 40~50 歲的區間;而 7NOW 則有高達七成的女性用戶,並以 30~40 歲為主,外送的客單價為店內消費的 3~4 倍,達 2,366 日元。就日本文化來說,推測 7NOW 對於育兒、孝親的女性購物難民大有幫助;也對「SIP store」的業績很有幫助。
7NOW 架上可選購的商品與一般 7-11 店內商品結構也有差異,多以冷凍食品、7&i 自有品牌為主。這不就和「SIP store」的目標客層和店內新增的超市結構十分相近嗎?「7NOW」不只預計在 2024 年擴大到全國兩萬店以上,更能將「SIP store」視為商品豐富、完整的小型倉儲,相輔相成。
結語
「SIP store」於千葉縣完成第一家開業後,將於三月持續再開第二家。能否讓伊藤洋華堂藉由和 7-11 的合作華麗轉型,拭目以待!再將鏡頭轉回同樣面臨跨界競爭、持續併購的台灣零售市場,期待今年能看到突破以往、真正發揮集團綜效的創新店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