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pang 遭重罰:平台與自家產品競爭的雙重身份困境

Coupang 酷澎既是平台運營商,也是自家產品的賣家。這種雙重身份使他們被控通過操控演算法提升自家產品的排名,壓制其他賣家的競爭機會;並促使員工撰寫虛假評論,誤導消費者,使其難以根據真實數據和評價做出購物決策。為了維護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南韓公平交易委員會對酷澎重罰1400億韓元(約33億新台幣)。

這類不公平競爭的案例並不罕見。Amazon 曾因優先顯示自家品牌產品而遭批評;Google 因在搜索結果中偏袒自家服務而被歐盟處以24.2億歐元的罰款;拼多多因虛假銷售和評論問題面臨監管壓力;TikTok 也因演算法推薦內容的透明度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這則新聞讓我內心感到矛盾,零售業兼營通路平台和自有商品開發已是常態。理性上,我們理解,平台應該善用科技來服務所有市場參與者,而不是用來操控市場,謀取自身利益。但在現實中,市場競爭並非如此簡單。當數據和演算法已成為企業數位競爭下需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可自主與被監管的程度也影響競爭力。

例如,若我利用 AI 技術生成大量優質的產品推薦圖文,或通過銷售數據與食品製造商合作開發自有品牌(PB)商品,推薦給曾經購買主要競品的顧客,本以為理所當然的這些行為底限應如何界定?技術進步應真正服務於所有市場參與者,而不是成為操控市場的工具,對雙重身分的通路又該怎樣被定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