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數位團媽模式與零售業的低價競爭

11/28 拼多多 Q3 財報營收增幅 93.9%,鶴立雞群於競爭同業;11/30 拼多多市值 1958.9 億美元,正式超車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 1906.5 億美元。

股市財經、資本遊戲,理財白癡的我不懂;拼多多降本增效中引以為傲的人效比是不是「你不做自有別人做」的「中國優勢」,只懂台灣勞基法的我自然也是不懂的。

我對拼多多的興趣,主要還是在商業模式。低價是很簡單的做法,通膨造成消費降級、選對美國市場成為先行者等因素是紅利沒有錯,但問題都在是不是能維持長久的低成本優勢。我看拼多多,並不認為它是傳統的電商平台。

以前在規劃 C2C 平台時,老闆曾經問我,C2C 平台應該要是賣家市場還是買家市場,我回答是賣家市場。2008 年左右,台灣電商佔比仍低,要導流線上客群到超商,就需要扶植賣家、補貼賣家,才有可能達到線上集市的效應,帶入買家人流,做出具規模、正循環的商機。傳統電商如 momo、PChome、阿里巴巴、京東、蝦皮也是一樣,要有足夠吸引人的供應商與品項數,才會帶入、穩住人流。

但拼多多顯然是買家市場,或著說拼多多骨子裡就帶著人氣網紅、團媽的 DNA,而且還是有足夠財力在超級盃投廣、買人氣的那種。去掉代理商環節的拼多多,是直接在世界工廠的中國拿貨直送拼多多,工廠是誰並不重要,重點是價格夠不夠低,只要夠低,團媽就會幫你推。用在李佳琦,就是天天全網最低價,一個雙 11 等同賺上 momo 一整年;用在拼多多,就是透過數據運算,將最低價推到你眼前,威脅電商霸主 amazon。

李佳琦只有一個,偶爾爆走罵你不長進;而拼多多是屬於你的那一個,你不滿意商品,直接退款不須退貨。你是買家,怎麼可能不感心;但如果你是賣家,怎麼可能不切心?這或許也呼應拼多多提到的「高品質發展」策略,透過極端的滿足顧客需求,來回壓供應商提供低價高品質的商品,打造買賣雙方高品質的生態圈,但這可能嗎?

中國工廠就是在多不在精,和人一樣,你不做自有別人做!反正從一開始,你就沒有你的名字,品牌只有拼多多,人氣也只在拼多多。在中國經濟低迷下,沒有議價能力的工廠能怎麼做,就只能付錢投廣、商品降價,求出海而成了陷入低價循環的低薪打工族,但衝高拼多多的營收和市值。放大來看,這不只影響電商、實體商家的存活,更是全球社會經濟的問題,難怪拼多多被稱為「卷王」,拉著全球集體下沉,笑的只有那些投資人。

而這不公平的競爭,也肯定會持續。但我一開始就說了,拼多多是超高效的數位團媽,團媽們相互比拚下,各利害關係人的利潤自然會越來越少,低價的消費需求永遠存在,但不代表團媽的供需平衡不被打破。拼多多能降本增效的長久競爭力在於其數據應用的實力,在不違反道德下自然有學習之處;但站在買家市場的拼多多,我認為其終究無法構成能降低供應商成本與提高效率的規模經濟。

質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但 #請不要成為拼多多。我認為,對於零售,不論線上線下,通路仍是要站在賣家市場,為其找出高效的銷售模式、降低物流成本,研發品質優異的產品、扶植優秀的品牌,共同打造出可真正降低成本的規模經濟,給消費者真正有道理的低價與價值。

希望我們都不要再有喝到地溝油的那一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