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comart 覆蓋了北海道 99.8% 的人口,擁有 1200 家店舖,每日迎接 56 萬名顧客,且連續 9 年在日本顧客滿意度調查中位居便利商店第一。與 7-11、Lawson 和 FamilyMart 積極發展科技應用和電商不同,Seicomart 選擇提升直營店比例,並未大舉進攻電商市場。在當代人口減少、便利商店市場增速低迷的情況下,這樣的逆勢策略令我關注。
最近讀到一篇日經對 Seicomart 社長的專訪,文中討論了 Seicomart 的一個關鍵策略——「共衰」。乍聽之下,「共衰」這個詞可能帶有消極的意味,與其他便利商店巨頭積極擴張的路線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我認為 Seicomart 正是透過「共衰」策略,才能在北海道獲得當地顧客長久的支持與愛戴。因此,整合一些個人的想法,與你分享。
如果你熟悉創新創業領域,應該讀過《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這本書。這本書強調,與其追求無限擴大規模,不如專注於小規模的經營品質:做得廣不如做得深,做得多不如做得好,從而創造深遠的價值。我認為,Seicomart 的「共衰」策略與此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Seicomart 透過支持當地農產品供應鏈、提高本地產品銷售比例等方式,選擇與當地社區共存,深入市場,一同面對北海道人口減少的挑戰。「共衰」看似不如積極擴展來得振奮人心,但它展現了企業對地方社會的深刻理解和對社區的長期承諾。正如 Seicomart 社長所言:「當我們與地方緊密結合時,即使面臨衰退,這個過程也能得到緩解。」
Seicomart 的根本實力在於其於北海道完整的供應鏈和高自給自足率,這使得它能夠保持持續的競爭力。憑藉食品批發商的背景,Seicomart 從生產到銷售掌握了每個環節,其自有品牌商品(PB)占銷售比重約50%。此外,Seicomart 還將這些商品出口到國際市場。
實際上,如果你有注意到,台灣 7-11 的貨架上,近年來也經常出現 Seicomart 自有品牌 secoma 的冰品、飲料等商品。2024年,Seicomart 預計將出口價值約 80 億日圓的牛奶、冰淇淋、農產等北海道產品,並計劃每年增加 10~15 億日圓的出口額,以此方式在全球市場中找到緩解北海道衰退問題的力量,協助當地商品出口,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持續提升直營店比例至八成左右,也是基於相同的理念:當人口減少、經營成本上升(如水電、人力成本),Seicomart 選擇將這些加盟主的壓力轉化為內部改善動力,並繼續深耕北海道,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隨著未來物流成本增加,Seicomart 認為消費者會更加考慮運費問題,這將影響電子商務的成長與變化。因此,Seicomart 反而認為除了要將電商的消費者行為變化納入考量外,更應該多加考慮自動駕駛等技術帶來的物流變革,如何與北海道的消費者和生活型態永續共存,使以 Seicomart 為節點的基礎設施能更穩健。
Seicomart 會長曾在 2023 年進一步強調了市場的深度。他認為:「市場並非僅僅看表面的人口數量,而是看我們如何深入滲透這個市場。如果我們能每天吸引 500 萬北海道居民來店,一年將會超過 18 億人次,這比中國的人口還多。市場不是一個單純的平面,而是立體的。即使是狹小的市場,若能深度開發,亦可成為無比深遠的市場。全球擴展固然值得尊敬,但微觀市場與奈米市場同樣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Seicomart 的許多店鋪位於不足 3000 人商圈的地區,這些地區理論上無法支撐便利商店的營運。但正因為 Seicomart 與當地社區建立了「共衰」的信賴關係,市場被深度開發,這才使其在這些地區能夠長期穩健經營。正因如此,Seicomart 才能多年來在日本顧客滿意度調查中名列第一,成為北海道當地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一部分;Seicomart 會員數破 560 萬,已超過北海道的總人口,就是最好的證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