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第一次進入7-ELEVEN統一超商,負責新商機業務。工作內容除了創新服務的發想、開發與推動,還有一部分是幫老闆寫報告,作為老闆和徐總呈報新商機市場觀察和零售應用建議。一次在研究電子書市場時,我和老闆說我想要實際操作電子書來確認幾件事,過沒幾天,老闆就拿了一台電子書給我,說是和徐總借來給我玩的!?
當時,我除了有拿到偶像摸過的麥克風般的興奮外,更有一股壓力襲來。原因是,從這件事我擅自推測:徐總對新知接受速度快且開放,還會親身體驗,而不是一昧接受二手資訊;且經營當時年營收近兩千億集團企業的徐總,日理萬機卻可能還抽空比我這小員工更認真的關注新市場和新資訊,如果我連報告都寫得毫無洞見,我就是豬!而這些對徐總的推測,也在「台灣流通革命」一書中,徐總在各議題上的描述驗證了。(警語:所以,以下帶有迷妹視角是正常的,請斟酌服用)
去年,日本作者佐宮圭先生透過近身訪談台灣流通教父徐重仁,將徐總四十多年於流通業開拓的實戰經驗彙整成「台灣流通革命」在日本出版後,我就很希望中文版也能在台灣問世。今年,終於等到天下雜誌出版中文版的「台灣流通革命」,也非常開心能有幸先拿到這本書做分享,上周五收到書後不到一周,我已經翻了兩次,書就在快被我翻爛時,我才想起忘記拍照!害書變形了真是抱歉。
為什麼這麼急著想翻完這本書呢?徐總將7-11引進台灣時,我還沒出生,而在徐總領導下的統一超工作的時間又太短(那時的工作氛圍真是幸福感與成就感充滿)。每次在工作上遇見困境時,我常會想......如果能早幾年進入開拓期的統一超商有多好,很想真實理解徐總面對市場時的思考邏輯與態度;這樣,或許能讓現在的自己腦袋不要這麼廢、能更通透的思考人事物,而「台灣流通革命」這本書似乎彌補了些遺憾,許多議題的思維方式在當下仍很受用。
革命從來不會是順遂的,因為是從無到有的引領群眾到一個未知的境界。「台灣流通革命」以徐總於統一超商暨流通次集團的各失敗與成功的經營案例來反映出其經營哲學,我認為這些案例無法透過我轉述,尤其是失敗學中的反思與再起,建議各位有興趣的人可以買書細看。能與大家分享的,是我認為你可以在這本書看到的兩件事:徐總經營的「方法」與「心法」。我所謂的「方法」是外顯、可學習與複製的;而「心法」則是精神面的理念與意志。
先說「方法」:支撐流通業的五大基礎是人、店、商品、系統與物流,但要使這五大基礎能夠適人、適時、適地的協同運作,並判斷投資階段……很難!我認為徐總是由其格局制定了這五大基礎的發展規格與歷程。徐總的格局就是其願景「用流通事業讓台灣人民生活富足且便利,貢獻社會」,以和台灣生活習慣較相近的日本作為前期研究與實驗場域,透過大量的閱讀和現地觀察養成商業直覺,並考量台灣的市場發展狀況來發掘可能的潛在需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創造適合台灣人的全新價值。所以台灣開始出現超商、出現國民便當、出現超商網購取貨與宅急便......出現違反我們生活日常但確實存在需求的各種服務。格局決定規格,統一超逐步邁向願景的同時,也成了同業學習與仿效的對象。很多人說台灣7-11的商品和服務也是抄襲日本,但為什麼敢抄襲與投資當時不存在於台灣的商品和服務?為什麼可青出於藍?為什麼可以做得比同業細緻?
這關鍵我認為在於「心法」:方法可以快速學習與複製,但心法很難。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學中常說標竿企業因學習曲線造就的核心競爭力,會持續且不可思議的與後進者維持3%的差距。後進者學習不來的,我認為就是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徐總培育人才的三個標準是品德、幹勁與學習意願,這也反應在書中徐總於進入統一企業前的家庭教育與頗偏執的學習經歷。我認為徐總和全球成功的創業者一樣,都在找和他一樣的人,才可以使經營理念與企業文化被傳承,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在面對未知的商業環境與挑戰時通常有更大的贏面和受挫力。但不能否認的是,文化需要聚眾、理念需要力量,當傳承產生斷點,文化就可能消失,核心競爭力3%的差距還會存在嗎?統一超過去在徐總領導下建立的規模經濟、垂直與水平整合的流通事業,沒有這麼容易瓦解,只是必然回歸製造業統一企業的經營心法與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擁有者貫徹意志的必要手段。台灣第二次的流通革命或許從今年才真正開始,依舊是「物」競天擇,物流的「物」為首。
綜合「方法」與「心法」,我想特別提的一點是:徐總其實是企業內部創業的連續創業家與新創育成中心的伯伯。他曾說過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代表的是徐總一直持續在找出新的利基市場,書中「水杯投石」就是統一超為什麼能持續開拓新事業,成為龐大的流通次集團的重要原因吧!不斷「回歸原點」找出利基市場與中小企業的精神,並透過統一超「資源共享」的系統、財會、物流、法務等基礎建設來發展新事業(但不是白吃的午餐喔)。若以我待過的新創與各企業來比較,以往統一超內部創業的初始籌備,通常比外部創業者更刻苦;但也可能是我看過相當比例的新創者拿到投資後的奢華與汲汲營營,總是忘記他們創業的初心。
上班族有著創業精神和理想,去弄懂、弄通一個事業成立的每一個細節,似乎也是徐總人才培育的「心法」。也難怪,這本書饒富趣味的中文副標「上班族總裁」,我原本以為是歷經兩大家族企業的八卦風雨下,媒體對於專業經理人宿命的嘲弄或徐總的自嘲!但看完書後,我決定正向看待這副標。因為,這是徐總以內部創業的精神,借力使力、放大格局打下自己理想的流通願景,也是台灣流通業長期基礎的開創歷程。用創業精神工作的專業經理人,自然與傳統較常受財務績效限制的專業經理人有不同的目標、行動、思維與危機,也因此箇中的冷暖故事會更貼近同在流通產業夾縫中努力突破、打造新局或正在失敗中的你。
此外,「台灣流通革命」由擅長經濟領域的日本作者佐宮圭先生撰寫,一部分也是想探討交流頻繁的台日企業雙向學習、合作、進步的可能性,透過徐總在台日合資企業的經驗,或許能讓你對台日企業的性格有初步的認識。因此,除了流通業從業者外,我認為從事新創、企業內部創業、跨國合資企業者都非常適合閱讀此書,誠心推薦給大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