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圖表看零售迷思

這張圖,有點荒謬、有點有趣,也有點可惜!

荒謬的是,單純以數據比較,就貿然得出「電子購物業的數位轉型與創新服務能量高於實體零售」的結論,這完全忽略了經營模式的基礎差異,讓人無言!

有趣的是,無論實體還是電子購物業,竟然都將「經營網路社群」列為最重要的策略!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為若零售業者未來仍忽略網路社群的價值,恐怕會逐漸被消費者遺忘。為什麼?原因就在這三點:

消費者的決策路徑變了:

社群媒體已成為消費者獲取資訊和做出購買決策的關鍵,品牌必須透過社群觸及消費者,傳遞自己的故事與價值觀。

建立情感連結:

即時互動、用戶生成內容和創意活動,能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進一步提高忠誠度。

低成本高效率:

網路廣告成本逐年上升,社群行銷的投資回報率可能遠高於傳統廣告,還能直接導流到實體門店或線上購物平台,效果顯著。

---

對消費者來說,社群不僅是資訊來源,更是一種參與感;而對零售業而言,社群就是品牌塑造與業績成長的加速器。

最後,可惜的是,圖中完全沒有涉及「經營供應商」的策略!或許是問卷設計的限制,或是零售業者尚未正視這個問題,但事實上,供應商關係正是零售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在全球化競爭、跨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零售業與供應商的合作模式必須從「交易型」轉向「協作型」,以下是三個轉變方向:

  1. 數據驅動合作:零售業透過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需求,這些數據不僅能優化自己的銷售策略,還能幫助供應商改進生產計劃,共創雙贏價值鏈。
  2. 共創產品與服務:零售業可以透過消費者回饋與數據洞察,與供應商共同開發新商品,並靈活調整供應模式,減少存貨壓力,應對市場變化。
  3. 提升供應鏈韌性:以多元化供應商策略避免依賴單一供應鏈,促進在地化合作,降低跨境供應風險,同時兼顧永續發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