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媒體少有能深入解析零售產業競爭態勢的文章,所以看到上下游《乳價戰爭》系列文章時,文中多面向的競爭視角讓我相當興奮,足以引發多種思考。
然而,市場現況是由生產者、供應商、通路、政府與消費者等共同形塑的「歷史共業」,如果不幸被簡化或責難為單一環節的問題,這樣仍難以改變整體產業結構。比如說:冷鏈物流的基礎建設、垂直與水平產業整合的密度等,都影響末端售價的高低。因此,儘管我未必完全認同文中所有觀點,仍推薦大家閱讀的原因是:有討論價值的議題,用小小的心力讓其有機會引發更多討論與思考是必要的。
而我更想藉著這篇文章討論的是,雖然上下游《乳價戰爭》是以乳品為關注焦點,但從中也能看出台灣零售業在競爭加劇與產業整併下,已經開始重塑生態。從乳品延伸到其他商品,從實體通路的供應鏈延伸到虛擬通路的供應鏈,其實都在面臨一樣的問題。
市場集中化的風險已浮現:
統一集團收購家樂福後,既掌控零售通路,又掌握乳源而能為其代工自有品牌鮮乳,內部供應鏈整合優勢擴大,對競爭對手形成更大壓力。其他乳廠被迫加入價格戰,透過促銷、產品組合來維持市占率;而其他零售通路則可能以發展自有品牌或壓縮供應商利潤應對。
這樣的市場集中化趨勢,不僅影響乳品市場,更可能擴散至其他商品類別,導致品牌廠淪為代工廠,供應商喪失議價能力,消費者選擇受限。然而,這樣的發展並非不可逆。若政府或市場機制能夠出面引導、品牌願意改變通路策略(如:DTC 模式),則仍有機會維持競爭力、避開單一通路獨大。
品牌如何反擊零售通路供應鏈的掌控力:
當超商、超市與量販店不再只是販售者,而是成為市場主導者,直接影響品牌定價與供應鏈結構。超商、超市與量販店推出自有品牌鮮乳後,這樣的模式可能擴及雞蛋、豆漿、麵包等品類,供應商的談判能力進一步被削弱。
品牌該如何應對?一種方式是透過「品牌價值」建立市場競爭優勢。例如:精品市場突破價格戰,是因為它創造了「品牌故事」、「品質認證」與「獨特性」,讓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乳品市場則透過產銷履歷、動物福利標章、生產故事等提升價值,其他商品也可以循其路徑。但關鍵仍在於如何讓消費者長期支持,而非短期購買、一時激情。
消費者的選擇決定市場最終發展:
價格戰讓消費者習慣以價格決策,使超商、超市與量販店的自有品牌更具吸引力。然而,品質、產地與供應鏈透明度仍是部分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消費者的選擇不僅決定品牌存亡,也影響市場競爭的多元性。我想,這也是上下游撰文想引導的方向。
但現實問題是,消費者真的有在做選擇,還是只是被市場機制綁架?如果消費者願意透過社群團購、直營店、無人商店等模式購買鮮乳等商品,那麼獨立品牌就有機會擺脫對大型零售通路的依賴。
然而,並非所有消費者都能夠或願意支付溢價,但透過不斷倡議、消費者的意識逐漸擴大,也將迫使零售通路必須擺脫既有結構,重新思考如何開拓新通路、新商業模式與重塑利潤結構,導向正向互利的發展。
市場的終局取決於產業與消費者的選擇
在公平會通過一連串的零售通路併購案以後,台灣零售通路正從「銷售平台」轉變為「市場主導者」,影響的不僅是乳品市場,也將重塑整個零售產業的競爭格局。
如果品牌無法建立消費者忠誠度,淪為代工廠、品牌消失,市場最終將由少數巨頭掌控價格。但若品牌或可望突破現況的其他通路能建立新的銷售模式、提升品牌價值,並讓消費者願意為品質、產地與公平供應鏈支付合理溢價,市場仍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零售市場的未來,並非由通路單方面決定,而是生產者、供應商、政府與每位消費者的選擇共同塑造的。請記住,這是「共業」,但我們仍然有選擇的機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