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Andrew的理論源自狐獴生態學!狐獴是群居動物,透過守望相助來共同維護狐獴社群的安全,但要達到能夠守望相助的安全基礎是阿利門檻,必須有超越此門檻的狐獴數量,才能夠使狐獴社群獲得安全、繁衍與成長;若狐獴數量沒有達到此門檻,這社群力量就會過於薄弱,容易被攻擊、終至瓦解。但大家都知道,每個環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狐獴成長數量超過環境負荷,成長曲線就會開始持平或下滑,所以你就必須去思考如何提高環境的負荷能力,讓狐獴數量能再往上成長。
將狐獴生態轉換到作者曾任職過的Uber為例:當Uber的駕駛數量過少,就會提高乘客的等待時間,等待時間過久,乘客就會放棄使用Uber,駕駛也會因等待不到乘客而放棄,Uber對乘客與駕駛都失去價值,就無法發揮網路效應。所以,Uber將阿利門檻定義為等待時間15分鐘,駕駛數量必須支撐此生態,才能讓乘客體驗到Uber的價值;而當駕駛人數過多,乘客等待時間過少時,會讓此生態維持在高原期,甚至會因供應大於需求而造成駕駛沒有乘客、使曲線下滑。
因此,網路效應就是阿利效應,阿利門檻就是引爆點。
而Andrew源於生態學的理論也顛覆了以往業界拿來對網路公司估值的梅卡菲定律,認為梅卡菲定律用網路價值為用戶的平方速度成長是有缺陷的。過往網路泡沫的原因就在於贏者全拿、領先者優勢的迷思,90年代的網路公司以梅卡菲定律估值誤判其會持續倍數成長,造成市值爆炸而崩盤。但在實際營運上,贏者通常無法全拿。梅卡菲定律忽略沒有人要使用你的產品、沒有考慮使用者參與的品質與數量、沒有考慮網路具多面性(如:買賣家)、活躍用戶的比例、用量高峰的顧客體驗等,梅卡菲定律不符合現實世界的運作。狐獴生態才是現實!
基於上述考量,Andrew將網路效應區分成五階段:冷啟動 > 引爆點 > 逃逸速度 > 撞上天花板 > 護城河。冷啟動是找到對的使用者和對的內容,以小的群體作為原子網路發展,可能是兩個人、一間公司、一個學校到一個社區都有可能,視不同產品而有不同的冷啟動門檻。但我認為書中的成長策略非常正確,B2B新創的成長策略只有三個:創辦人的人脈(你的個人網路能帶你走多遠)、找到客戶、媒體報導,而人脈為優先。所以,新創創辦人選題非常重要,關係你的人脈也關係你能否冷啟動。也可以注意到此階段大量補貼可能是無用的,冷啟動重點在有效網路節點的建立。
而引爆點、逃逸速度、撞上天花板比較像循環營運的模式,類似飛輪。當一個具有網路效應的產品達到引爆點,就表示此社群具有存續的價值。Uber共享模式初期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帶運作,但當達到引爆點,就有機會和政府攜手打造新的法規,不再存有灰色地帶,也代表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與營收機會。逃逸速度與撞上天花板可以從Uber陸續發展共享計程車、外送服務、訂閱制服務發現,當使用者停滯時,Uber是透過獲取新用戶效應、參與效應、經濟效應來持續壓低獲客成本、提高獲客效率與參與度,進而提高獲利能力與轉換率。
必須注意的是:網路效應發展到最後,都會面臨到網路困難面專業化的發展,這能使其品質和穩定度提升,成為網路生態圈共生的重要夥伴,例如發展為Uber的零工經濟圈;不過也因其專業度提高,網路困難面的使用者可能對你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議價、客製化功能或威脅退出。Uber的網路困難面是駕駛,Uber對駕駛的補貼是乘客的10倍以上,每周開車超過40小時的駕駛稱為power driver,佔總數15%,貢獻40%的搭載人次,也是評價最高的駕駛,對Uber特別重要。但當這些power driver發起抗爭時,可能摧毀整個產品。作者建議只能接受並面對網路專業化的發展,別無選擇。擁抱網路困難面的專業化,才可從擴大規模中獲利,使衍生的經濟圈更穩固,比如:面對Uber勞工問題才是打破成長天花板的方法。
最後階段的護城河,呼應了作者一開始所說:網路效應並非贏者全拿。當與競爭對手彼此都有網路效應時,面臨的是網路生態競爭,新創找出利基市場,盡可能達到網路效應後,市場龍頭可利用規模、提高獲利能力,為其活躍用戶創造更高的價值,並盡快跟進每一個快速成長的利基市場。所以Uber在此階段是聚焦網路困難面:駕駛。透過數據分析哪些駕駛跨平台營運,系統化的追蹤市占率、活躍用戶、參與度等衡量指標,進而透過獎酬等制度改變它們的行為,專心為Uber服務。才可用更便宜的價格吸引更多的乘客,讓駕駛接到更多的乘客、填滿工時,也逼著對手因為失去駕駛而被迫調高價格,被迫失去市場。新創這時只能再避開龍頭,找新的利基,例如:doordash避開Uber,從競爭較少的郊區出發,穩固此市場後再進入鄰近都會區。但當Uber面對的對手幾乎平分秋色或規模更大,Uber的競爭核心就不管用了,必須仰賴其他策略做差異化。贏家,依然不一定通吃。
其實作者收集了非常多的新創公司實例並撰寫於書中,有興趣的可以買書深讀會更有體會。以上我都以Uber為案例是因為其為作者實際參與的公司,也確實經歷了這些階段的發展。有些新創公司可能在引爆點後,逃逸速度不足而使社群再度潰堤。而分享此書的目的在於,能夠發揮網路效應的平台多為雙邊以上的平台,例如網購的買賣家、uber的駕駛與乘客、airbnb的房東與房客,辨識冷啟動的原子網路規模與網路困難面是誰為網路效應是否能發揮的關鍵點,或許能透過這本書系統化的整理,讓相關工作者能多一些思考面向與檢核點。
最後,記住網路效應讓贏家無法通吃,無論是新創或欲進入新市場的企業,都有顛覆的機會!務必好好把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