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nes & Noble 書店員工即資產:從Amazon競爭到實體書店優勢的重新發現

關於 Amazon 30年的各式文章,我認為最有趣的是日經關於 Barnes & Noble(B&N)在受到 Amazon 影響後再起的文章。簡單整理:

以網路書店起家的 Amazon,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 B&N。B&N 的崛起是透過深度折扣吸引顧客,逐步淘汰獨立書店和小型書店。然而,面對商品種類更多、配送速度更快、價格更低的 Amazon,雙方立即陷入了資本戰:比拼網路書店、電子閱讀器和專利技術。B&N 甚至收購 GameStop 來擴充線上品項,並在 Amazon IPO 前提告其「世界最大書店」廣告不實。

可以說,B&N 並不算被技術淘汰,他們甚至知道要投入數位科技來經營;B&N 真正被淘汰的原因是美國書市銷售低迷,加上經營實體店鋪的成本當時遠高於網路書店,與開發電子書的費用增加。營收減半且連續虧損,使得 B&N 陷入財務危機並尋求出售。2019年,投資基金 Elliott Management 以 6.83 億美元收購了 B&N,並將其私有化,由 Elliott 主導改革,讓這家老牌書店重新出發。

改革最重要的理念是「書店員工即資產」。B&N 將書籍採購的權限下放給各地區和店鋪負責人,不再由總部主導。此外,取消了在店內顯眼位置擺放書籍以換取出版社行銷費用的慣例,店內不再擺放滯銷書籍,退書率從 30% 降至不到 10%。這一次,B&N 不再比拼數位與科技,而是比拼店員的接待服務與回遊式的店舖設計,增加顧客與商品接觸的機會與購買慾望。他們重新發現了 B&N 在書店經營中的優勢,更專注於加強書籍的策展:「將真正有趣的作品呈現在你面前,這是演算法永遠做不到的。」

閱讀過書籍並能向顧客傳遞其魅力的書店員工,正是亞馬遜所沒有的資產。因此,在 Amazon 宣布關閉實體店後,B&N 反而陸續進駐四家 Amazon 實體店撤出的地點,某種程度上算是重返榮耀。然而,Amazon 仍掌握美國一半以上的書籍銷售市場(我看其他報告:Amazon 的實體書銷售約佔美國市場七成)。B&N 計劃在 2025 年底前再新開 50 家書店(目前全美共有 620 家店鋪),能否繼續面對下一個 30 年的挑戰,似乎也為面臨「亞馬遜效應」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啟發。

據說 Amazon 出現 30 年,已經消滅了 60% 的書店;B&N 能存活下來,雖然是發揮自身原有的優勢「書店員工即資產」,但我認為這點也有再以數位化輔助、放大優勢的可能性。因此,介紹這個案例並不是說要固守實體店的優勢,而是要提醒實體店業者:不要陷入電商迷思,而忘記自身優勢,將數位化結合自身優勢才是最大化企業價值的差異化策略!

不然你只是在做沒有比別人強的事而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