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化思考》看商業策略創新:零售業如何從生物演化中獲取靈感

終於在中秋連假看完「進化思考」這本書,非常推薦!

「進化思考」由NOSIGNER負責人太刀川英輔所撰寫, 太刀川英輔是一位精通建築設計、生物學、語言學等的人類,作品多著墨於社會設計的領域。我不稱太刀川英輔為設計師,是因為極為認同書介中社會學家鄭陸霖教授所言:「設計思考」早被濫用而僵化陳腐。「設計」兩字已被設限,容易在分科領域分明、職業認知狹隘的當代,成為設計圈的孤芳自賞。我更認為,「進化思考」是一個培育創造力的知識體系,若如古希臘、文藝復興時代的領域融合,能共融科技、人文在哲學思辨的大邁進,那「進化思考」更應該跳脫設計圈,被其他領域的人理解並運用。

從高中開始,我就在藝術設計相關科系渡過,拿到藝術碩士後,憑著一股 設計為社會服務 的傻勁,直接投入新創與零售產業,負責過數位產品、數位藍圖策略等規劃,對於設計思維的變異和商業思維的選擇算是有一些體認。也因此,我想嘗試用「進化思考」的架構去介紹這本書如何運用在零售商業策略的實例上,間接印證「進化思考」是可跨域的知識體系外,也是呼應作者於書末的願望:將「進化思考」應用於自身、傳遞給別人,希望世界多些能跨域、共感,並具備創造力的人。若有謬誤,也歡迎提出討論。

那就開始這本書吧!

世界萬物的原貌從不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卻總能在一次次的環境變化中演化、適應、產生新生態,自然界似乎存在著創造力的法則,這也是「進化思考」從生物演化的觀察中,想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創造力,能同自然般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存活。

「進化思考」分成兩大主軸:How(變異)與 Why(選擇)。How 能因應新變化的靈活性,擅長用新方法解決問題,是在變化快速的時代所需的智力,也因為是用新方法,難免犯蠢或不被世人所理解,就像是賈伯斯、馬斯克那樣的「蠢材」!Why 是透過經驗培養的智力,擅長觀察事物本質、理解狀況,掌握脈絡精準的如同女股神伍德、凱文凱利這樣的「秀才」。而這兩種智力在常人身上,前者多是年輕氣盛、後者多是歷經風霜;但「進化思考」不是要說老人掌權或世代交替,而是希望透過有邏輯的知識體系,讓每個人都同時培養並具有這兩種智力的思維能力。

How(變異)如何才能改變

我認為太刀川英輔將生物演化過程中的變量、擬態、消失、增殖、移動、交換、分離、逆轉、融合的「九種本能」轉為面對問題的 How(變異)創意解方非常精采。通常習知的設計原理:秩序、反覆、漸變、律動、對稱、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統一多琢磨於美的造型或視覺形式,但本書中的How(變異)昇華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立體思考模型。舉例來說,當前零售業在執行ESG時,就能將How(變異)的九種思考方向套入使用。如SUASI鞋墊是用「消失」的思考模式,讓包裝本身變成商品,也就能減少92% 的包材;大阪ガス 運用「分離」讓氣體作為包護膜來增加生鮮食材的保存期,就能減少食物浪費;Lawson 透過「移動」打造分身機器人,就能讓無法行動的病人或非洲人成為鄰近超商的店員。

How(變異)能力的培養,從太刀川英輔書中蒐集的大量生物學範例,就可得知其閱讀之廣和深,這些生物生存的知識已成為其思考DNA之一,也才能在旁人眼中看來是信手拈來的靈活運用在NOSIGNER的社會設計上,這就是所謂的「靈感」吧!所以,若想將這九種 How(變異)能力應用自如,我想也是需要不斷的在自身課題中練習、試錯,才能長保 How(變異)能力的智力。而企業也才有可能在企業管理顧問僵化、一視同仁的解決方案下,找出適合自己、創新的生存之路。

Why(選擇)為何應該如此

而 Why(選擇)乍看之下很像管理學中PEST、五力、價值鏈的綜合體,但我認為「進化思考」更講求的是在內(解剖)、外(生態)、過去(歷史)、未來(預測)四者間的動態平衡,要能夠洞察四者間看不見的關係本質、屏除成見,才能理解事物、進而創造。而這四者構成的時空觀地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學習的方法。我在這,就簡單以近年商業界最常被提出的「生態圈」來說明如何套用進化思考的知識體系來思考發展策略。

新創、零售的生態圈常講打群架、互利共生,但全球發展生態圈的企業成功率只有15%,一群人不一定走得遠,一顆屎卻肯定壞一鍋粥。書中在生態圈的章節,提到了寄生與共生。寄生是單方受惠,對方負擔大於獲利還會傷氣血、甚至被殺掉;共生是互利互惠,小丑魚尼莫和海葵是我們熟知的最佳個案。但很多企業卻不懂的在動態關係下持續辨識夥伴,搞得像黑道烙人打架、越多越好,而最後成為負擔。一般來說,很難在初期辨識是寄生還是共生關係,比如說:超商與蝦皮原本是共生關係,一個提供方便取貨、一個提供線上人流;但若蝦皮取貨量越來越高、想要求更多利益甚至造成超商營運負擔時,就成了寄生關係,透過自行發展店到店服務成為新的宿主,反過來壓制超商的發展,對應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超商的獲利能力。

能做的是在用時空觀地圖去動態辨識生存危機的同時,使用 How(變異)來快速做出改變,也就是演化。太刀川英輔提出以分離、變量、消失、交換四大變異思維來對峙寄生者,套用在我說的蝦皮案例,可能就是中止蝦皮超商取貨(分離)、發展自有商城或快速搶店(變量)、移除提供給蝦皮的行銷資源(消失)、共同發展店到店成為新共生關係(交換),這四個變異思維會延伸關係到商業條件、公平交易、企業未來策略等議題,需要再逐步拆解去找出最適生存方案,但至少已提供四種不同的思維。但不要忘記必須在時空觀地圖去辨識個體真正能具生存能力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落入紅皇后效應,例如假設當全家和7-11錯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時,雙方都會不斷奔跑搶奪蝦皮的關愛,最終仍是留在原點,沒有發展出新的適應能力,淪為一隻有漂亮羽毛的孔雀,成為生物演化上失控的選擇。

不小心寫太多。如同上述舉例,書中的各章節都有相當多有趣的生物演化案例可套用在商業策略思維上,雖然相較於太刀川英輔將進化思考應用在社會設計上,足以影響更多人的生活,我在商業性的應用顯得狹隘。不過,太刀川英輔在時空觀地圖十分強調預測的方法,而預測的是我們共同生存的未來。所以,若商業的策略與發展也能將預測未來社會與自然是共好的生活情境納入預測,那不論是商業、藝術、社會還是科技,我們仍透過進化思考走向相同的目標。

真心推薦「進化思考」給各業界想突破創新的人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