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網友在外送市場的分享文提到:「在中國消費不振下,美團也創下很好的收益」;剛好最近無聊時也在思考中國卷完、卷世界的中國電商卷到最後會怎樣,就在這順手分享一個中國 Podcast 怎麼看這狀況。
為什麼美團現在收益往上呢?以往中國愛說「高頻打低頻」、「降維打擊」,結果打了半天,不僅只有內卷,還顧此失彼讓主力核心業務競爭力降低。加上中國經濟不景氣,各大平台開始回過頭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避免與其他平台直接競爭,也因此為原本的市場留出了生存空間。例如,美團不與攜程爭旅遊市場,抖音不與美團搶外送市場,阿里高德不再強爭滴滴的市場。這種策略有效地降低了各市場的內部競爭,讓每個平台在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專心經營,也就可以降低補貼,提高利益。
而造成全球內卷的原兇拚多多,在低價競爭下的利潤到底哪來?答案就是:壓榨商家。在中國製造商供過於求的狀況下,拚多多明顯吃到供給端極度內卷的紅利;加上拚多多的「全站推」,可以讓這些不懂營銷的製造商設定最低 ROI,並透過 AI 演算法進行銷售推廣直到最低 ROI 為止,所以製造商可用低門檻進入電商,免養數位廣告投手(想不到 AI 世界第一個消滅的職業可能是數位廣告投手)。
拚多多不走傳統電商的道路,甚至不用京東、阿里這種舊電商思維的人,才能讓拚多多有新的思維和做法。阿里、京東這類傳統電商營運思維的企業是難以模仿拚多多的,因為問題根本不在「絕對低價」。而拚多多在透過這樣大量數據操作下,也可能已經摸透這些供應商的底限,所以在日前對供應商釋出共好的善意,也代表已經知道如何調整商家的費用,這就是拚多多的核心能力!也難怪阿里、京東改走金物流整合的基礎建設策略。
總之,中國電商平台現在正處在各自找出自身優勢的階段,做自己擅長的事,不擅長的就給別人做。也就是說,中國電商早就在嘗試走出台灣零售業愛講的「敵有我也要有」的中二防禦心態,卻最後什麼都搞不好!
附圖為卡牌丟不進垃圾桶的西索,使用的是上班族伸縮不自在的怨念。
留言
張貼留言